跳转至

队列

本页面介绍和队列有关的数据结构及其应用。

引入

队列(queue)是一种具有「先进入队列的元素一定先出队列」性质的表。由于该性质,队列通常也被称为先进先出(first in first out)表,简称 FIFO 表。

数组模拟队列

通常用一个数组模拟一个队列,用两个变量标记队列的首尾。

1
int q[SIZE], ql = 1, qr;

队列操作对应的代码如下:

  • 插入元素:q[++qr] = x;
  • 删除元素:ql++;
  • 访问队首:q[ql]
  • 访问队尾:q[qr]
  • 清空队列:ql = 1; qr = 0;

双栈模拟队列

还有一种冷门的方法是使用两个 来模拟一个队列。

这种方法使用两个栈 F, S 模拟一个队列,其中 F 是队尾的栈,S 代表队首的栈,支持 push(在队尾插入),pop(在队首弹出)操作:

  • push:插入到栈 F 中。
  • pop:如果 S 非空,让 S 弹栈;否则把 F 的元素倒过来压到 S 中(其实就是一个一个弹出插入,做完后是首尾颠倒的),然后再让 S 弹栈。

容易证明,每个元素只会进入/转移/弹出一次,均摊复杂度

C++ STL 中的队列

C++ 在 STL 中提供了一个容器 std::queue,使用前需要先引入 <queue> 头文件。

STL 中对 queue 的定义
1
2
3
4
5
// clang-format off
template<
    class T,
    class Container = std::deque<T>
> class queue;

T 为 queue 中要存储的数据类型。

Container 为用于存储元素的底层容器类型。这个容器必须提供通常语义的下列函数:

  • back()
  • front()
  • push_back()
  • pop_front()

STL 容器 std::dequestd::list 满足这些要求。如果不指定,则默认使用 std::deque 作为底层容器。

STL 中的 queue 容器提供了一众成员函数以供调用。其中较为常用的有:

  • 元素访问
    • q.front() 返回队首元素
    • q.back() 返回队尾元素
  • 修改
    • q.push() 在队尾插入元素
    • q.pop() 弹出队首元素
  • 容量
    • q.empty() 队列是否为空
    • q.size() 返回队列中元素的数量

此外,queue 还提供了一些运算符。较为常用的是使用赋值运算符 =queue 赋值,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std::queue<int> q1, q2;

// 向 q1 的队尾插入 1
q1.push(1);

// 将 q1 赋值给 q2
q2 = q1;

// 输出 q2 的队首元素
std::cout << q2.front() << std::endl;
// 输出: 1

特殊队列

双端队列

双端队列是指一个可以在队首/队尾插入或删除元素的队列。相当于是栈与队列功能的结合。具体地,双端队列支持的操作有 4 个:

  • 在队首插入一个元素
  • 在队尾插入一个元素
  • 在队首删除一个元素
  • 在队尾删除一个元素

数组模拟双端队列的方式与普通队列相同。

C++ STL 中的双端队列

C++ 在 STL 中也提供了一个容器 std::deque,使用前需要先引入 <deque> 头文件。

STL 中对 deque 的定义
1
2
3
4
5
// clang-format off
template<
    class T,
    class Allocator = std::allocator<T>
> class deque;

T 为 deque 中要存储的数据类型。

Allocator 为分配器,此处不做过多说明,一般保持默认即可。

STL 中的 deque 容器提供了一众成员函数以供调用。其中较为常用的有:

  • 元素访问
    • q.front() 返回队首元素
    • q.back() 返回队尾元素
  • 修改
    • q.push_back() 在队尾插入元素
    • q.pop_back() 弹出队尾元素
    • q.push_front() 在队首插入元素
    • q.pop_front() 弹出队首元素
    • q.insert() 在指定位置前插入元素(传入迭代器和元素)
    • q.erase() 删除指定位置的元素(传入迭代器)
  • 容量
    • q.empty() 队列是否为空
    • q.size() 返回队列中元素的数量

此外,deque 还提供了一些运算符。其中较为常用的有:

  • 使用赋值运算符 =deque 赋值,类似 queue
  • 使用 [] 访问元素,类似 vector

<queue> 头文件中还提供了优先队列 std::priority_queue,因其与 更为相似,在此不作过多介绍。

Python 中的双端队列

在 Python 中,双端队列的容器由 collections.deque 提供。

示例如下:

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que

# 新建一个 deque,并初始化内容为 [1, 2, 3]
queue = deque([1, 2, 3])

# 在队尾插入元素 4
queue.append(4)

# 在队首插入元素 0
queue.appendleft(0)

# 访问队列
# >>> queue
# deque([0, 1, 2, 3, 4])

循环队列

使用数组模拟队列会导致一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队列会向数组的尾部移动,一旦到达数组的最末端,即使数组的前端还有空闲位置,再进行入队操作也会导致溢出(这种数组里实际有空闲位置而发生了上溢的现象被称为「假溢出」)。

解决假溢出的办法是采用循环的方式来组织存放队列元素的数组,即将数组下标为 0 的位置看做是最后一个位置的后继。(数组下标为 x 的元素,它的后继为 (x + 1) % SIZE)。这样就形成了循环队列。

例题

LOJ6515「雅礼集训 2018 Day10」贪玩蓝月

一个双端队列(deque),m 个事件:

  1. 在前端插入 (w,v)
  2. 在后端插入 (w,v)
  3. 删除前端的二元组
  4. 删除后端的二元组
  5. 给定 l,r,在当前 deque 中选择一个子集 S 使得 ,且最大化 .

    .

解题思路

每个二元组是有一段存活时间的,因此对时间建立线段树,每个二元组做 log 个存活标记。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对每个询问,求其到根节点的路径上的标记的一个最优子集。显然这个可以 DP 做。 表示选择集合 S 中的物品余数为 j 的最大价值。(其实实现的时侯是有序的,直接 f[i,j] 做)

一共有 个标记,因此这么做的话复杂度是 的。


这是一个在线算法比离线算法快的神奇题目。而且还比离线的好写。

上述离线算法其实是略微小题大做的,因为如果把题目的 deque 改成直接维护一个集合的话(即随机删除集合内元素),那么离线算法同样适用。既然是 deque,不妨在数据结构上做点文章。


如果题目中维护的数据结构是一个栈呢?

直接 DP 即可。 表示前 i 个二元组,余数为 j 时的最大价值。

妥妥的背包啊。

删除的时侯直接指针前移即可。这样做的复杂度是 的。


如果题目中维护的数据结构是队列?

有一种操作叫双栈模拟队列。这就是这个东西的用武之地。因为用栈是可以轻松维护 DP 过程的,而双栈模拟队列的复杂度是均摊 的,因此,复杂度仍是


回到原题,那么 Deque 怎么做?

类比推理,我们尝试用栈模拟双端队列,于是似乎把维护队列的方法扩展一下就可以了。但如果每次是全部转移栈中的元素的话,单次操作复杂度很容易退化为

于是乎,神仙的想一想,我们可以丢一半过去啊。

这样的复杂度其实均摊下来仍是常数级别。具体地说,丢一半指的是把一个栈靠近栈底的一半倒过来丢到另一个栈中。也就是说要手写栈以支持这样的操作。


似乎可以用 势能分析法 证明。其实本蒟蒻有一个很仙的想法。我们考虑这个双栈结构的整体复杂度。m 个事件,我们希望尽可能增加这个结构的复杂度。

首先,如果全是插入操作的话显然是严格 的,因为插入的复杂度是 的。

「丢一半」操作是在什么时侯触发的?当某一个栈为空又要求删除元素的时侯。设另一个栈的元素个数是 ,那么丢一半的复杂度就是 的。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增加「丢一半」操作的次数。

为了增加丢一半的操作次数,必然需要不断删元素直到某一个栈为空。由于插入操作对增加复杂度是无意义的,因此我们不考虑插入操作。初始时有 m 个元素,假设全在一个栈中。则第一次丢一半的复杂度是 的。然后两个栈就各有 个元素。这时就需要 删除其中一个栈,然后就又可以触发一次复杂度为 的丢一半操作……

考虑这样做的总复杂度。

解得

于是,总复杂度仍是


在询问的时侯,我们要处理的应该是「在两个栈中选若干个元素的最大价值」的问题。因此要对栈顶的 DP 值做查询,即两个 对于询问 [l,r] 的最大价值:

这个问题暴力做是 的,不过一个妥妥的单调队列可以做到

参考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cctype>
#include <cmath>
#include <cstdlib>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using namespace std;
/******************heading******************/
const int M = 5e4 + 5, P = 505;  // 定义常数
int I, m, p;

int _(int d) { return (d + p) % p; }  // 用于取模

namespace DQ {                // 双栈模拟双端队列
pair<int, int> fr[M], bc[M];  // 二元组,详见题目3.4
int tf = 0, tb = 0;           // 一端的top,因为是双端队列所以有俩
int ff[M][P], fb[M][P];

void update(pair<int, int> *s, int f[][P], int i) {  // 用f[i-1]更新f[i]
  for (int j = 0; j <= (p - 1); j++) {
    f[i][j] = f[i - 1][j];
    if (~f[i - 1][_(j - s[i].first)])  // 按位取反
      f[i][j] = max(f[i][j], f[i - 1][_(j - s[i].first)] + s[i].second);
  }
}

// 以下两行代码表示push入队列,很好理解
void push_front(pair<int, int> x) { fr[++tf] = x, update(fr, ff, tf); }

void push_back(pair<int, int> x) { bc[++tb] = x, update(bc, fb, tb); }

// 以下两行代码表示从队列pop出元素
void pop_front() {
  if (tf) {
    --tf;
    return;
  }
  int mid = (tb + 1) / 2, top = tb;
  for (int i = mid; i >= 1; i--) push_front(bc[i]);
  tb = 0;
  for (int i = (mid + 1); i <= top; i++) push_back(bc[i]);
  --tf;
  // 上面的代码,逻辑和普通队列是一样的
}

void pop_back() {
  if (tb) {
    --tb;
    return;
  }
  int mid = (tf + 1) / 2, top = tf;
  for (int i = mid; i >= 1; i--) push_back(fr[i]);
  tf = 0;
  for (int i = (mid + 1); i <= top; i++) push_front(fr[i]);
  --tb;
  // 上面的代码,逻辑和普通队列是一样的
}

int q[M], ql, qr;  // 题目任务5要求的

int query(int l, int r) {
  const int *const f = ff[tf], *const g = fb[tb];
  int ans = -1;
  ql = 1, qr = 0;
  for (int i = (l - p + 1); i <= (r - p + 1); i++) {
    int x = g[_(i)];
    while (ql <= qr && g[q[qr]] <= x) --qr;
    q[++qr] = _(i);
  }
  for (int i = (p - 1); i >= 0; i--) {
    if (ql <= qr && ~f[i] && ~g[q[ql]]) ans = max(ans, f[i] + g[q[ql]]);
    // 删 l-i,加 r-i+1
    if (ql <= qr && _(l - i) == q[ql]) ++ql;
    int x = g[_(r - i + 1)];
    while (ql <= qr && g[q[qr]] <= x) --qr;
    q[++qr] = _(r - i + 1);
  }
  return ans;
}

void init() {
  for (int i = 1; i <= (P - 1); i++) ff[0][i] = fb[0][i] = -1;
}  // 初始化
}  // namespace DQ

int main() {
  cin.tie(nullptr)->sync_with_stdio(false);
  DQ::init();
  cin >> I >> m >> p;
  for (int i = 1; i <= m; i++) {
    string op;
    int x, y;
    cin >> op;
    if (op == "IF")
      cin >> x >> y, DQ::push_front(make_pair(_(x), y));
    else if (op == "IG")
      cin >> x >> y, DQ::push_back(make_pair(_(x), y));
    else if (op == "DF")
      DQ::pop_front();
    else if (op == "DG")
      DQ::pop_back();
    else
      cin >> x >> y, cout << DQ::query(x, y) << '\n';
  }
  return 0;
}

/* example.in
0
11 10
QU 0 0
QU 1 9
IG 14 7
IF 3 5
QU 0 9
IG 1 8
DF
QU 0 4
IF 1 2
DG
QU 2 9
 */
/* example.out
0
-1
12
8
9
 */
/* LOJ:https://loj.ac/s/1149797*/

参考资料

  1. std::queue - zh.cppreference.com
  2. std::deque - zh.cppreference.com